• English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师生参加“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

发布:2021-10-25 分享:

10月21日上午九点,“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交叉平台承办。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张秀琴,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甄贞,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姜虹,科大讯飞副总裁任萍萍,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李玺等四位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论坛。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单位代表、墨西哥学院院长西尔维娅·乔尔古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弗兰西斯卡·比亚吉尼和意大利路易斯大学校董事会副主席保拉·塞韦里诺、新加坡管理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郑宝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和红、得到APP副总裁冯启娜等中外嘉宾参加论坛并发言。与会嘉宾还有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近百位师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张秀琴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赋能女生,助力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发展”为主题,从女大学生发展这一小切口切入,积极回应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这一大问题,旨在促进教育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探索,引起社会各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关注。

性别平等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师生关注的重点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院师生全程参加了本次论坛和研讨会,认真学习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并围绕“赋能女生,助力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思考。本次参访学习活动也是学院“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学院师生参会照片

国际组织学院学员感想

陆晨燕 法学院2018级硕士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二期学员

10月21日,我作为国际组织学院的学生,有幸跟随国际组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会上我收获颇多。一方面,我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发展之现状,也在感性上得以一睹优秀的女性行业翘楚之风采。另一方面,我学习了刘利民会长介绍的联合国2030计划;记录了靳诺书记介绍的关于促进性别平等的中国实践;聆听了甄贞老师给予我们女大学生的教导。诸位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也让我备受教育、备受感召。我更深切地意识到,新中国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比喻和描述,这里更有真抓实干的深入实践。“能顶半边天”,既要靠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也要依托于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可以说,女性权益不仅仅是女性的权益,更是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对高质量教育的关注。最后,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我从前辈的故事和经历里受到了启发和鼓励,让我更加明白,要珍惜在校时光,积极进取、认真学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拼搏有为,发挥女性力量。我也希望未来能够以我所学,在国际组织领域里发光发热。


胡嘉奇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8级本科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一期学员

非常感谢学院给我这次参加此次“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机会,也感谢与会嘉宾与会议相关工作人员为举行此次会议的辛苦工作。

中华女子学院李慧波老师首先对建党百年以来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做了梳理,肯定了党领导下的性别平等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全国政协常委甄贞女士则用她亲身经历的峥嵘岁月,向在场的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会娓娓道来,在场之人无不深受感染和鼓舞;姜虹书记、郑宝莲老师、何红教授则分别从后疫情时代的女性发展问题、通过机构赋能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对于性骚扰的态度等等议题,对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进行了细致详实的探讨;任萍萍女士、冯启娜女士则给出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女性赋能,发掘女性优势的全新路径。此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与研讨的论坛,更是一场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各位女性代表用自身的身体力行、所思所想,讴歌着新时代女性为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要使得性别平等、女性赋能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助力是不可或缺的,相信未来教育能够在保障女性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学生也会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肖景芊 社会与人学院2018级本科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一期学员

能够参与聆听这样高规格的会议让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的发言不仅有严谨的基于扎实社会学调查的学术成果分析,也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对女大学生的长辈式的指导,让我获益良多。联系当前全球仍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事实,汕头大学姜虹女士的发言令我印象尤其深刻,也让我进一步认识了疫情之下女性教育发展受到的阻碍。突破这些结构性阻碍,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不受破坏,需要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教育视野和多元主体的联合行动。


宋子晗 国际关系学院18级本科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一期学员

本次研讨会让我从多方面认识到了当前女性发展的热点问题、机遇与挑战。研讨会的发言中通过科学研究数据,证明了女性在电商创业、企业管理等领域拥有的独特优势:在“她经济”盛行的电商行业中,女性成为行业发展的掌舵人;在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符合女性个性特征的柔性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等。后疫情时代的女性仍旧面临着来自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的威胁与桎梏,我们需要认识到女性的特质并给予其应有的平等与尊重,以实现社会韧性与可持续发展。


聂涵琳 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本科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一期学员

通过参加此次“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于这三个话题的综合认知。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带领我从女大学生发展这一小切口开始思考,逐渐延伸到关于“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这一大问题中去,这也契合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4项“优质教育”与第5项“性别平等”。其中汕头大学姜虹老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疫情背景下女性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也促使我思考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当在这一背景下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


曾馨宁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9级本科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一期学员

2021年10月21日,天气是北京最美的那种秋高气爽,我们一行从中国人民大学出发,前往国际会议中心参加“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第22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高质量女性教育体系专题研讨会”。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同样作为一名关注性别平等议题的女性,本次论坛于我而言无疑是进行学习和思考的珍贵机会。

在论坛上,我也确实收获良多,在精彩的报告中迸发了许多思想的火花。论坛汇聚了来自法律、教育、商业等各领域的杰出女性代表,向我们分享了通过教育等多种途径为女性赋权的阶段性成就、创新性贡献、批判性反思。通过论坛,我真切地意识到了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议程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女性赋权,中国正在行动!作为中国女性的一员,我也应该行动起来,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发挥影响力。Make a difference,其实我们一点也不渺小,只要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这是我参与本次论坛感触很深的一点。


刘扬 商学院2020级硕士生  国际组织学院第二期学员

Girls' education, African children and people with autism have always concerned m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women'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omen's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roving globally: in the case of sons and daughters, the proportion of daughters as heirs to family businesses is increasing; Women are advocates for low-carbon life and green family; Companie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women are less indebted and more profitable; The female flexible management mode facilitates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ever, as a woman, we feel the problem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daily life, everywhere. Even in industrie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women, leaders are still men. To our surprise,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superiors towards female subordinates is even harsher than that of male superiors towards female subordinates. All in all,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plant fertile grou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emale leadership in all walks of life.